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音樂影像課程講師異動

由於郭亮吟老師在日本仍有工作進行中
確定無法與本學期日程配合
請有意修習音樂影像課程的學員見諒
我們將繼續邀請郭老師加入第二期課程


因颱風來襲,報名期限順延至100年9月2日(五)

因南瑪都颱風來襲
原定8月29日(一)課程報名截止
延後收件至9月2日(五),仍以郵戳為憑
9月9日  (五)公告製作課學員錄取名單
9月13日(二)繳費截止
9月14日(三)公告製作課學員遞補錄取名單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第一期課程報名截止日延至8月29日(ㄧ)

為了讓有意修習製作課程的學員有較充裕的時間準備作品,
報名期限順延至8月29日(一)。郵戳為憑。

報名講座課的學員不需準備作品,依郵件處理順序錄取。
額滿立即發佈公告,公告後收件均列為候補。

如有其他招生相關問題
請來信或於留言版討論
謝謝


音樂策展課報名資格說明

「大眾文化與流行音樂課程」歡迎16歲以上(含)學員報名。
有意報名「音樂策展」課者,如無工作履歷,可附個人自傳
當中說明個人與音樂相關之社團、修課經驗

謝謝

政大新生報名注意事項

政大新生若尚無學生證,
寄送報名表時請檢附:
(1)身分證或健保卡影本 (2)入學報到書影本,或其他印有姓名及學號的學校文件影本。

謝謝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大眾文化與流行音樂課程 講師群介紹

音樂創作與製作:
Wolfgang Obrecht(德國)
Ismet Ruchimat(印尼)
Nityalila Saulo(菲律賓)
大竹研(日本)
亂彈阿翔(台灣)
萬芳(台灣)
鍾永豐(台灣)
吳金黛(台灣)
林生祥​(台灣)
鍾玉鳳(台灣)
謝杰廷(台灣)

音樂影像:

Dick Fontaine(英國)
Kamol Phaosavadi(泰國)
Rangan Chakravarty(印度)
關本良(香港)
姜秀瓊(台灣)
盧非易(台灣)
王亞維(台灣)
黃心健(台灣)

音樂策展:

Bernhard Hanneken(德國)
Wolfgang Obrecht(德國)
Jimi(美國)
張四十三(台灣)
Freddy(台灣)
鍾適芳(台灣)
邱靜慧(台灣)

音樂論述:

Andrew F. Jones(美國)
張世倫(台灣)
簡妙如(台灣)
黃俊銘(台灣)
馬世芳(台灣)
莊佳穎(台灣)


媒體與行銷:

李岳奇(台灣)
段鍾沂(台灣)
段書厚(台灣)
何燕玲(台灣)
張四​十三(台灣)
Freddy(台灣)
Suming(台灣)
陳文玲(台灣)


講師個人簡介將陸續上線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課程師資介紹─音樂影像

Dick Fontaine(英國) 
紀錄片導演,NFTS紀錄片導演系主任過去曾為樂手的Dick Fontaine,其作品遊走在紀錄片的邊緣,影像風格大膽前衛,並擅長融合紀實與虛構手法,引人入勝。他不滿足只紀錄音樂活動的外表,而更把心力專注於探討音樂背後的文化現象,曾拍攝的對象包括Betty Carter, John Cage, Johnny Rotten, Sonny Rollins, Ornette Coleman等,影片《爵士使者》(The Jazz Messenger)曾獲得多項獎座,並曾在美國院線放映。方登是第一位正面肯定並詳細紀錄嘻哈文化興起的導演,60年代時便與Mike Hodges(《黑道當家》導演)合作,以前衛手法為電視台拍攝《新節奏》(New Tempo)系列紀錄片,影響深遠;以外,他們亦成立「國際刺青者」(Tattooist International)機構,專門提供資源給有志於以進行前衛獨立製片的影像工作者。

Rangan Chakravarty(印度)

導演,資深電視製作人
Rangan Chakravarty曾在印度廣告界呼風喚雨十餘年,1993年至紐約New School 取得媒體研究碩士學位,1995-1999年間在英國的Sussex University攻讀博士,研究主題為印度流行音樂。2000年Chakravarty返回印度加爾各答後,開始製作電視節目,並拍攝電視劇情片。 2008年Chakravarty完成了第ㄧ部電影作品Bor Asbe Ekhuni,在愛情歌舞喜劇的故事架構下,鋪陳印度女性空間權利的問題。Chakravarty也以孟加拉文寫政治與文化評論、做歌詞創作,並為電影The Underground Chamber寫的歌詞,獲得BFJA最佳歌詞大獎。

Kamol Phaosavadi(泰國)

視覺藝術家
Kamol Phaosavadi目前任教於泰國頂尖大學朱拉隆功大學視覺藝術系,其視覺與行為藝術作品具獨特的美學風格,又有強烈的議題性,同時也擅長以video形式創作,與泰國知名流行樂人合作,製作具實驗風格的music video。Phaosavadi的作品經常代表泰國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

關本良(香港)
資深攝影師,紀錄片導演 
關本良畢業於嶺南學院社會學系及香港演藝學院,隨後開始替文化藝術雜誌拍照的工作,以其感性的穿透力,獲專業攝影師學會頒授九四年愛克發青年攝影師獎,並持續參與音樂錄像及獨立短片創作,2004年獲韓國Asiana國際短片展技術成就獎。曾先後任教於城市大學、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開始電影攝影師生涯,曾與關錦鵬、許鞍華、王家衛等導演合作多部作品,2005年以《2046》獲香港金像獎最佳攝影,以及紐約影評人獎(NYFCC)最佳攝影。近年與多位台灣新銳導演合作,其中2009年《渺渺》獲台北電影節最佳攝影獎。除了拍劇情片外,關本良對紀錄片有獨特的情懷,常以細膩的角度進出於人物與生命意義之間,身兼導演及剪接的作品如《布宜諾賽勒斯︰攝氏零度》、《想一想香港:龍應台》、《乘著光影旅行》。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課程師資介紹─媒體與行銷

李岳奇(台灣)
前新力音樂(Sony Music)台灣總經理
現任歐聯財務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3年至2001年間,李岳奇擔任新力音樂台灣總經理,累積豐富多元的娛樂行銷與管理經驗,同時也擔任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的董事長。2001年至2005年間,李岳奇轉職至台灣索尼通訊網路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執行長,負責台灣索尼通訊網路在台灣的行銷與業務拓展事務。
在工作之餘,李岳奇也將其在娛樂事業的經驗以及個人對音樂的熱愛,轉化為文字與大眾分享,其著作包括:《如何進入唱片事業》(豐采出版社,1994)、《流行音樂最前線》(遠流出版社,1997)、《大眾傳播概論》 (五南出版社,1998) 等。目前除繼續從事文字創作工作之外,亦不定期在報章雜誌發表專欄文章,範疇包括音樂、行銷、數位娛樂等。

段鍾沂(台灣)
滾石集團董事長
段鍾沂於1976年和弟弟段鐘潭共同創辦《滾石》雜誌,1980年創辦滾石唱片。1980-90年代,滾石成為台灣最大的本土唱片公司。1990年設立《滾石文化》,出版了《廣告雜誌Advertising Magazine》,該雜誌目前於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等華文地區發行,影響力極大。滾石文化除了出版雜誌也同時出版許多與廣告、行銷、創意、設計及音樂產業相關的書。2005年段鍾沂設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專門展示及銷售創意筆記本的網站,這個網站吸引了台灣地區大量的創意設計人員,在網站上發表設計作品。2008年設立了「廣告王」網站,期望促進全球廣告創意人,與社群大眾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另一方面也發揮吸鐵石力量,吸引全球創意作品向本網站集合,使其盡速成為全球第1及最大的中文化創意作品網站。

張培仁(台灣)
前魔岩唱片總經理
現任中子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90年代初「魔岩文化」曾企劃《中國火1》、唐朝《夢回唐朝》、黑豹《黑豹》等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中國搖滾樂專輯,90年代中期「魔岩唱片」又製作了大陸的竇唯、張楚、何勇三人三張專輯《新音樂的春天》,竇唯的電子實驗、張楚的Folk Rock、何勇的Punk,以及台灣地區羅百吉的HIP-HOP,伍佰的Blues Rock、金門王與李炳輝的閩南語草根民謠、紀曉君原住民音樂等等。張培仁作為「魔岩」的締造者和一個幕後策劃者,改變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發展方向,將華語「搖滾樂」與「實驗音樂」由地下發掘到地上,在開發新音樂的同時,用現代音樂理念整理出版古老的原住民音樂與宗教祭祀音樂,這極大豐富了華語流行音樂種類。 

何燕玲(台灣)
華研國際音樂總經理 
何燕玲曾先後任職於寶麗金唱片國外部總監、OneAsia.com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以及BMG唱片大中華區資深行銷總監,現任華研國際音樂總經理。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何燕玲即從寶麗金國外部古典音樂企劃做起,隨後負責寶麗金國外部達13年;任職BMG時期,則開始負責華語音樂,以及中、港、台、新馬地區華語地區及西洋藝人之行銷,擁有豐富的藝人經紀與企劃經驗。 

楊錦聰(台灣)
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錦聰於1981年創立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為台灣重要的獨立製片唱片公司之一。1996年創作第一首曲子〈素顏鴿〉,獲得相當迴響。1998年推出風潮的暢銷名曲〈櫻花雨〉,從此在經營者的身份之外,同時朝著音樂創作的夢想前進。2001年發表首張從事音樂創作以來的個人專輯《遇見天空》,匯集他6年來陸續發表的暢銷單曲:〈櫻花雨〉、〈七星海〉、〈沈睡森林〉、〈花舞〉等,並收錄2000年首度發表的最新創作:〈溫泉〉、〈天堂島〉、〈遇見天空〉等共12首作品。堪稱台灣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最具代表性的一張專輯。

Freddy(台灣)

音樂創作者、音樂策展人
閃靈樂團主唱
Freddy活躍於文化創意、國際搖滾音樂界與國際人權領域,曾獲得台灣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英國暢銷搖滾雜誌Terrorizer讀者票選全球最佳主唱第三名,與西藏音樂獎最佳國際援藏藝人獎等。常參與人權組織活動,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

張四十三(台灣)
角頭音樂創辦人
獨立音樂品牌「角頭音樂」負責人,曾發掘陳建年、紀曉君、五月天等名氣響亮的歌手與樂團,同時也是催生海灣夏季的音樂盛事「貢寮海洋音樂祭」的重要推手,是台灣樂壇不可或缺的另類教父。

舒米恩Suming(台灣)
樂人、創作人、演員
台東都蘭阿美族音樂創作人、演員。現任圖騰樂團主唱及吉他手,亦發行個人母語創作。曾獲2005台北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大賽首獎、第一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專輯獎最佳現場演出獎Suming有著傳承、發揚原住民文化的自覺與熱誠,從台灣放眼國際,足跡遍及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地,累積豐富的展演巡迴經驗。

陳文玲(台灣)
本院教師,音樂劇製作人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包括心靈與創造力、創意思考、廣告創意、廣告企劃、消費行為、跨文化研究等。 
她喜歡在夜裡寫歌,年輕時的創作也屢獲殊榮。第一次得獎的作品是十九歲寫的〈屈原〉,入選陶曉清辦的「民風樂府」創作組, 大四的時候,以〈告白〉得到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第一名。畢業那年,她寫出張清芳與范怡文對唱的「這些日子以來」。一九八六年,陳文玲決定去美國念廣告。回國後曾任輔仁大學大傳系應美系兼任講師、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兼任講師、國藝傳播公司顧問、飛碟唱片研究發展室副主任、HP惠普科技企劃專員、華威葛瑞廣告公司副總特別助理。 


課程師資介紹─音樂論述

Andrew F. Jones(美國)
流行音樂文化、民歌研究者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所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F. Jones的研究興趣包括音樂、媒介技術、現代暨當代小說、兒童文學、以及民國時期文化史,曾教授現代中國文學、俗文學、聲音文化、流行文化等課程。著有Like a Knife: Ideology & Gen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Music(1992)、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2001) 。合編The Afro-Asian Century: A special issue of positions(issue 11:1, 2003) ,並曾翻譯余華(Yu Hua)及張愛玲文學作品。

孫秀蕙(台灣)
本院教師、樂評人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碩士、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廣告系系主任,現任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兼「公共關係學程」召集人、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公共關係班教師。主要著作包括《廣告文化》(與馮建三合著)、《走出媒體神話》、《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爵士春秋》。

馬世芳(台灣)
資深廣播人、樂評人、散文作者、跨領域流行音樂研究者
1989年開始在「中廣青春網」擔任電台來賓,介紹經典搖滾樂,開展長達二十多年的廣播生涯。就讀台灣大學中文系期間,曾主編《台大人文報》,並和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一書,是第一本深度評選華語流行音樂專輯的著作,被譽為華語流行音樂史的「聖經」。該書於2009年擴大整理,編成《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一書。 1999年跨足獨立音樂製作與發行,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代表作包括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拜金小姐專輯、李建復蔡琴「天水樂集」復刻版專輯等,屢獲金曲獎與華語傳媒音樂大獎等肯定。2006年出版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提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Books from Taiwan 2008" 2010年出版第二本散文輯《昨日書》,獲誠品書店藝術類書籍榜首。 
目前在News98電台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並在每週三擔任作家張大春節目來賓,介紹音樂掌故。

張世倫(台灣)
音樂文化評論者
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著有《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曾任職於博物館,亦從事紀錄片企劃,現為文字工作者,電影、音樂、影像、及文化評論各類文章散見各報章媒體及網路。

簡妙如(台灣)
流行文化研究者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專長文化研究、創意企畫、流行音樂與影視文化,長期觀察台灣流行音樂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動態有深入見解。

黃俊銘(台灣)
音樂文化評論者
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講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學士、碩士,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社會學系文化與社會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報」文化組記者,同時任「西日本新聞」亞洲專欄主筆,曾獲第十八、十九屆吳舜文新聞獎。目前專任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並兼任於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曾擔任古典樂刊《MUZIK》客座總編輯。2010年以「文化實作及其公共性的浮現」獲國科會年輕學者學術輔導獎勵,並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交響樂團調查研究」計畫主持人。著有《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華滋文化)


課程師資介紹─音樂策展

Bernhard Hanneken(德國)
德國TFF音樂節藝術總監
Bernhard Hanneken自1979起開始策劃舉辦民謠音樂會與音樂節,第一個策劃的音樂節於波昂和「沉睡之城」聖奧古斯丁(Sankt Augustin)舉行。1979-1995年間,Hanneken二度擔任德國唯一定期發行的民謠雜誌《MICHEL》總編輯,1982年起,Hanneken在多個德國公共電台的民謠與世界音樂節目擔任自由記者。1991年加入歷史悠久的東德舞蹈藝術節GDR Dance Festival(即TFF.Rudolstadt前身)的策展團隊,並自1992年起創立並擔任藝術總監一職,將其重新打造為TFF. Rudolstadt。至今,TFF.Rudolstadt已成為德國規模最大且最知名的世界民謠音樂節。

Wolfgang Obrecht(德國)
資深音響工程師
Wolfgang Obrecht精攻錄音技術,尤其擅長外景同步錄音(location recording),於慕尼黑創辦Ton-Studio錄音室,曾參與製作林生祥《種樹》、《野生》、《大地書房》,雲力思《Ga-ga》羅思容《每日》、烏仁娜《生命》等專輯。

Christoph Stoll(德國)
資深音響工程師
Christoph Stoll於科隆那學院獲得錄音工程學位後,開始隨著民謠、世界音樂樂團巡迴全歐洲和德國演出,同時也是烏仁娜巡迴世界演出時的固定班底,雙方默契絕佳。Christoph Stoll亦專精於展演現場音控,長年參與「流浪之歌音樂節」現場聲音工程。

鍾適芳(台灣)
本院教授,本案計畫主持人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流浪之歌音樂節」和「女歌節」創辦暨策展人。曾擔任檳榔兄弟、Catherine Delasalle、林生祥、鍾永豐、雲力思、羅思容等樂人的專輯製作,也是將交工樂隊、林生祥與樂團、檳榔兄弟、雲力思、鍾玉鳳等台灣創作樂人/樂團,推往國際專業音樂舞台的重要推手。




課程師資介紹─音樂創作與製作

鍾玉鳳(台灣)
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鍾玉鳳曾參與眾多國際音樂跨界合作計畫,從2008年德國(Musiker-ohne-Grenzen音樂越界計畫)、2009年(Magic Lute)計畫、一直到2010年(Magic Lute)歐洲巡迴,讓傳統音樂訓練出身的鍾玉鳳能夠跳脫窠臼,以優秀的琵琶編曲及即興能力,透過音樂投入與國際樂人對話的開闊空間。 
目前鍾玉鳳致力於拓展跨界的音樂計畫,其中與匈牙利小提琴家藍多許及印度打擊樂師拉米許.修旦(Ramesh Shotham)的三人組合,將成為其核心計畫。她試圖為傳統琵琶注入新聲與生命,同時也企望她的編曲創作,能讓古老的樂器—琵琶,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聆聽體驗。

萬芳 (台灣)

歌手,歌曲創作/製作人 
萬芳自大學開始孕育表演基底,至今已累積二十餘年歌手經歷,並持續活躍於樂壇。十年前涉足劇場後,萬芳拓展對「肢體」、「聲音」、「舞台」的不同理解,重新思考、挑戰「表演」一事,逐漸往自己的內在走進、探究,內容轉而表達生命與生活中關心的議題。2007年萬芳編、導、演、唱《萬芳的房間劇場》,透過文字、音樂、肢體書寫她關注的事物,構築女性私密的對話空間,並於次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劇場形式的現場演出DVD。2010年首度主導製作及創作,發行睽違八年的全新專輯《我們不要傷心了》,獲得極高評價,各家媒體皆推舉為2010年度最佳十大專輯。

亂彈阿翔(台灣)
亂彈樂團主唱,詞曲創作人,配樂製作人
由阿翔擔綱創作的亂彈樂團於1997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希望》,1998年獲得憑此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演唱團體獎。1999年亂彈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亂彈》,並於2000年再度榮獲金曲獎最佳演唱團體獎項,其中單曲〈走馬燈〉亦入圍最佳編曲。阿翔在2002年底推出了個人的首張國語大碟《一陣風》, 隨後成立個人獨立品牌「赤腳不辣」,並於七月發行該公司的第一號作品,《亂彈阿翔的電影音樂--鹹豆漿》。 
亂彈阿翔在流行音樂圈中特立獨行地以傳統戲曲與民間走唱的概念,以吉他保存南北管曲式,以唱腔與生活風格標幟民間樂人的風範。現在的亂彈阿翔已脫離主流商業音樂的舞台,自由追逐個人的表演與創作方向。

鍾永豐(台灣)
詩人
鍾永豐來自高雄縣美濃,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寫詩,接觸文學和音樂。大學畢業後,驚覺到客家農村文化日漸凋零,遂同妹妹秀梅和友人李允斐回到故鄉美濃,以「第七工作站」為基地參與客家鄉土文化扎根以及「反水庫運動」組織工作,並籌組「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年赴美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又陸續加入協助多個社區及環保運動。1999年開始與客家歌手林生祥合作,籌寫及獨立發行《我就等來唱山歌》專輯。隨後在高雄、台南、嘉義和行政院任職多項公職,期間並未中斷詩詞寫作,後續完成了《菊花夜行軍》、《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等專輯,並多次獲頒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作詞人獎。
鍾永豐被美國學者/音樂評論Andrew Jones喻為「華人最好的作詞人」。

林生祥(台灣)

音樂創作人
林生祥出生於高雄美濃竹頭腳庄頭,八音、嗩吶等傳統音樂是他深刻的音樂記憶。1994年,和他的樂團「觀子音樂坑」投入聲援家鄉反水庫運動的行列。1998年,林生祥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辦「過庄尋柳」、「遊蕩美麗島」演唱會後,開始嚴肅地思考音樂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後決定回鄉,這也是他往後音樂生命歷程的重要起點。走過反水庫的交工時期,以及與各界樂手合作碰撞的時期,林生祥的創作廣度不斷跨越,濃度也持續增加。但他的關懷主題卻始終圍繞著土地與農民──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養分。陸續與作詞者鍾永豐供同創作《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等專輯,屢屢獲得台灣、中國音樂獎的肯定。

大竹研(日本)
跨界樂人,音樂創作人
大竹研熟悉爵士音樂,同時也擅長分析、演繹各類樂種的旋律。曾與沖繩的三弦樂手平安隆合作,目前則為林生祥固定的合作夥伴。在面對不同於自身生命歷程的異文化時,大竹研認為不斷地相互溝通與傾聽,是靠近作品核心的唯一途徑。不論是沖繩舞蹈音樂,抑或台灣客家八音,在了解對方音樂作品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之後,不斷地嘗試各種演奏方式與情緒,因此他總想像他的吉他可以是各種弦樂器、打擊樂器,甚至是人聲。以豐富的想像力去彈奏吉他,是他與各種不同音樂類型成功合作的祕訣之一。 
歷經不同階段的學習與合作演奏過程後,大竹研發現自己的音樂性格偏愛高度的互動性,即一種非個人式的表演形態,在與對方相互理解之後,採自由且即興的方式互動,徹底地讓彼此沈浸在音符帶來的愉悅與感動裡。2010年錄製了第一張創作專輯《I Must Have Been There 似曾至此》。

謝杰廷(台灣)
跨界樂人,音樂創作人
謝杰廷集創作編曲研究為一身的全才,悠游音樂美術建築多種藝術領域,汲取古典發展自我,呈現現代音樂多樣樂風 。曾於台北電影節、台北詩歌節、流浪之歌音樂節演出;2008 年創作演出「顧爾德計畫」、2009 年創作演出「凝視不在」,試圖結合劇場、聲音、影像與音樂;曾與日本他手大竹研(Ohtake Ken)合作「聽見銀幕時代」,為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的默片現場即興演奏配樂;也曾與歌手萬芳、琵琶演奏家鍾玉鳳合作演出。2010與舞者周書毅供同策劃、演出「詩剝裂」, 在閱讀、書寫、對話的過程裡,將先以展覽、後以劇場,詮釋這靜默無語的記憶 。

吳金黛(台灣)
音樂製作人
吳金黛赴美國楊百翰大學專攻錄音技術後,返台進入風潮唱片,製作《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最近的天堂》等多張知名大自然系列專輯,引領「聆聽大自然聲音」的潮流。2001年以《我的海洋》專輯獲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最佳製作人獎。2002年與陶笛阿志合作,製作的第一張陶笛專輯《陶笛奇遇記》,隨即在台引爆一股陶笛學習風潮。2003年的《拍鑼兼摃鼓》獲得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獎。近期所製作的原舞者系列專輯《牽INA的手》,以及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系列專輯《蒙古長調》,分別獲得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獎與最佳製作人獎。2009年為十鼓擊樂團所製作的《鼓之島》專輯,入圍第52屆美國葛萊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獎。

Nityalila Saulo(菲律賓)
獨立音樂創作人 
妮提阿里拉.索拉(Nityalila Saulo)是「妮提阿里拉樂團」(Nityalila Band)靈魂人物,成長於印度瑜珈文化,經常於創作中探索血統、起源,以及生命的意義,曲風則受到古印度及菲律賓音樂傳統的雙重洗禮。音樂之外,她也擅長繪畫,作品中融合了人權、環境議題等主張。目前是菲律賓樂人為發掘與鼓勵本地創作樂人所成立的組織Bitaw的成員,同時也是為位居世界各角落的菲律賓人提供創意與技術共享平台的Flippyknows創始人與製作人。2007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其中重唱了菲律賓最重要的民謠歌者Florante的名曲Ako'y Isang Pinoy。2008年入圍第21屆Awit獎「最佳唱片女歌手演唱獎」。

Ismet Ruchimat(印尼)
作曲家,音樂製作人
伊士曼.盧其馬(Ismet Ruchimat)是印尼森巴巽他樂團(Sambasunda)的團長,同時也是享譽國際的知名作曲家。90年代末他開始進行稱之為「交綜音樂」的計畫,將爪哇甘美朗(Gamelan)、巴厘島甘美朗(Balinese Gamelan)、雅加達流行樂孔蒙(Kromong)、西爪哇的宅蓬(Jaipong),與巴西的森巴(Samba)節奏合為一體。盧其馬所做的實驗並非樂種的速成取樣與拼貼,他特別強調作品的藝術性與成熟蘊釀。巽他森巴樂團自1988年開始的「節奏的巽他」音樂計劃,飆起了印尼跨族群融合樂的風潮,也是將傳統再生最為經典的範例。

Wolfgang Obrecht(德國)
資深音響工程師
Wolfgang Obrecht精攻錄音技術,尤其擅長外景同步錄音(location recording),於慕尼黑創辦Ton-Studio錄音室,曾參與製作林生祥《種樹》、《野生》、《大地書房》,雲力思《Ga-ga》羅思容《每日》、烏仁娜《生命》等專輯。

鍾適芳(台灣)
本院教授,本案計畫主持人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流浪之歌音樂節」和「女歌節」創辦暨策展人。曾擔任檳榔兄弟、Catherine Delasalle、林生祥、鍾永豐、雲力思、羅思容等樂人的專輯製作,也是將交工樂隊、林生祥與樂團、檳榔兄弟、雲力思、鍾玉鳳等台灣創作樂人/樂團,推往國際專業音樂舞台的重要推手。


100學年第一期學員招生中!

行政院新聞局一百年度流行音樂人才培訓補助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眾文化與流行音樂課程」

開課時間:100年09月16日-101年01月15日
授課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五大課程
○音樂創作與製作:詞曲創作、編曲、錄音與製作
○音樂影像:音樂與影像創作概念、音樂紀錄片與音樂錄影帶製作
○音樂策展:音樂會製作、音樂活動策劃、現場聲音工程
○音樂論述:音樂文化研究、樂評書寫
○媒體與行銷:國際市場行銷、新媒體、另類行銷

●招生名額
一般學員
1.    年滿16歲(含)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
2.    對課程內容具高度興趣者
3.    部分課程為英語授課,需具備英語溝通能力
本校學員
1.   本校(國立政治大學)在學學生
2.   本校在職行政同仁
3.   本校退休教職員
○音樂創作與製作:一般學員20名,本校學員5
○音樂影像:一般學員20名,本校學員5
○音樂策展:一般學員20名,本校學員5
○音樂論述:一般學員100名,本校學員20
○媒體與行銷:一般學員100名,本校學員20

●授課時段、費用
○音樂創作與製作:
   每週六10:00-13:00  14:00-17:00,共108小時
    一般學員15,000
   本校學員10,000元(全勤退保證金5,000元)
○音樂影像:每週六18:00-21:00 ,共54小時
   一般學員7,500
   本校學員5,000元(全勤退保證金2,500元)
○音樂策展:每週五18:00-21:00,共54小時
   一般學員7,500
   本校學員5,000元(全勤退保證金2,500元)
○音樂論述:每週日14:00-17:00  ,共54小時
   一般學員5,000
   本校學員2,500元(全勤退保證金1,000元)
○媒體與行銷:每週日10:00-13:00,共54小時
   一般學員5,000
   本校學員2,500元(全勤退保證金1,000元)

學費優惠一:
一般學員任選製作課+講座課(媒體與行銷、音樂論述)者,講座課優惠價2,500元

學費優惠二:
一般學員五門課程全修,優惠價30,000元
本校學員五門課程全修,優惠價25,000元,全勤退保證金12,000元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0年8月29日
詳細報名手續請參閱招生簡章及報名表
點此下載招生簡章
點此下載報名表

歡迎來信與我們聯繫
popncc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