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玉鳳(台灣)
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鍾玉鳳曾參與眾多國際音樂跨界合作計畫,從2008年德國(Musiker-ohne-Grenzen音樂越界計畫)、2009年(Magic
Lute)計畫、一直到2010年(Magic Lute)歐洲巡迴,讓傳統音樂訓練出身的鍾玉鳳能夠跳脫窠臼,以優秀的琵琶編曲及即興能力,透過音樂投入與國際樂人對話的開闊空間。 目前鍾玉鳳致力於拓展跨界的音樂計畫,其中與匈牙利小提琴家藍多許及印度打擊樂師拉米許.修旦(Ramesh Shotham)的三人組合,將成為其核心計畫。她試圖為傳統琵琶注入新聲與生命,同時也企望她的編曲創作,能讓古老的樂器—琵琶,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聆聽體驗。
鍾永豐(台灣)
詩人
鍾永豐來自高雄縣美濃,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寫詩,接觸文學和音樂。大學畢業後,驚覺到客家農村文化日漸凋零,遂同妹妹秀梅和友人李允斐回到故鄉美濃,以「第七工作站」為基地參與客家鄉土文化扎根以及「反水庫運動」組織工作,並籌組「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年赴美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又陸續加入協助多個社區及環保運動。1999年開始與客家歌手林生祥合作,籌寫及獨立發行《我就等來唱山歌》專輯。隨後在高雄、台南、嘉義和行政院任職多項公職,期間並未中斷詩詞寫作,後續完成了《菊花夜行軍》、《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等專輯,並多次獲頒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作詞人獎。
鍾永豐被美國學者/音樂評論Andrew Jones喻為「華人最好的作詞人」。
林生祥(台灣)
音樂創作人
林生祥出生於高雄美濃竹頭腳庄頭,八音、嗩吶等傳統音樂是他深刻的音樂記憶。1994年,和他的樂團「觀子音樂坑」投入聲援家鄉反水庫運動的行列。1998年,林生祥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辦「過庄尋柳」、「遊蕩美麗島」演唱會後,開始嚴肅地思考音樂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後決定回鄉,這也是他往後音樂生命歷程的重要起點。走過反水庫的交工時期,以及與各界樂手合作碰撞的時期,林生祥的創作廣度不斷跨越,濃度也持續增加。但他的關懷主題卻始終圍繞著土地與農民──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養分。陸續與作詞者鍾永豐供同創作《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等專輯,屢屢獲得台灣、中國音樂獎的肯定。
Nityalila Saulo(菲律賓)
獨立音樂創作人
妮提阿里拉.索拉(Nityalila Saulo)是「妮提阿里拉樂團」(Nityalila Band)靈魂人物,成長於印度瑜珈文化,經常於創作中探索血統、起源,以及生命的意義,曲風則受到古印度及菲律賓音樂傳統的雙重洗禮。音樂之外,她也擅長繪畫,作品中融合了人權、環境議題等主張。目前是菲律賓樂人為發掘與鼓勵本地創作樂人所成立的組織Bitaw的成員,同時也是為位居世界各角落的菲律賓人提供創意與技術共享平台的Flippyknows創始人與製作人。2007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其中重唱了菲律賓最重要的民謠歌者Florante的名曲Ako'y
Isang Pinoy。2008年入圍第21屆Awit獎「最佳唱片女歌手演唱獎」。
Gaba Kulka(波蘭)
獨立音樂創作人
噶芭.庫爾卡(Gaba Kulka)能唱、能寫、能演奏。如果捨棄無所不在的「另類」標籤,我們可以統稱她的音樂為「前衛流行」:混雜從爵士、鋼琴搖滾、到「寇特威爾式」的歌舞劇。她創作並錄製了兩張專輯,受到極大迴響,而聽眾群也不斷擴增。同時是各音樂獎項的常勝軍,包括波蘭的葛萊美獎—Fryderyk
最佳演唱人獎(2009年),波蘭電台第三台的Mateusz獎、德國/波蘭TransVocale獎等等。得到金唱片獎後,她與作曲家Konrad Kucz合作,推出了2009年的第二張專輯:Kucz/Kulka的"Sleepwalk"專輯。她持續積極地參與各種創作與跨類型合作計畫,也為其他音樂家寫歌,成為波蘭新一代樂人中的代表人物。Gaba
Kulka對音樂無垠無涯的想像力最為人稱道,其演唱與聲音的無窮可能,召喚了波蘭音樂場景中,一種前所未有的聲音風景。網站:http://gabakulka.com/。
Suming舒米恩(台灣)
音樂創作人
阿美族的年輕音樂創作人,為流行歌手溫嵐、齊秦等的詞曲創作人,也曾是傳統竹編的工藝師、劇場上的舞者、開過畫展的素人畫家,最後卻以黑馬姿態,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而嶄露頭角。但他沒有因此忘記初衷,回到部落,繼續從事關懷部落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豐富的生活經驗是他創作的巨大能量,足以能夠跨越語言、穿越時空。【SUMING同名創作專輯】榮獲第22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首屆金音獎【最佳專輯】及【最佳現場演出】獎等。
Alexander John Ives(英國獨立樂人、音響工程師)
Christoph
Stoll(德國資深音響工程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