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NCCU POP之夜 Part 2 | 2012/03/20(二)@Bobwundaye


大眾文化與流行音樂課程
第二學期音樂創作與製作課的同學也將在Bobwundaye演出
全新臉孔,精彩演出別錯過囉~

時間:2012/03/20 (二) 20:00~22:00
地點:Bobwundaye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77號, N.77,Heping E. Rd. Sec3, Taipei, Taiwan,02-2377-1772) 


企鵝貓
介紹:
這是企鵝貓,一個喜歡唱歌的女生,
這是企鵝貓,一隻喜歡尋找滑冰樂趣的企鵝,
這是企鵝貓,一隻說好聽是執著,說難聽是固執的怪貓,
企鵝貓其實很簡單,只想用音樂紀錄特別的故事,留下感動的禮物,送給每一個人。

曲目:
1. 《送給小橘》 2. 《狐狸情歌》




蕭詒徽

介紹:
第一首詩是十六歲,高雄儘管時晴時雨仍迴護著自己,從那之後的種種寫和不寫都變成秘密。是一個旁人問「那要不要試著唱出來?」後來我發現每個人的歌曲,往往都源於一個答應。那是首情歌,最俗媚的那種,友好的吉他手使我不致單薄,而那些無法重複的忘詞全都成為定數,尤其始終無法聽到的,那個是我願意傾訴的對方:另一個學校的女孩。我只感覺一種浮誇猖狂的,不可一世的到達,彷彿就算她看不見,我也能被看見。後來有了其他的許多聲音,為了更多理由開口,可那人永遠只會是忘了的詞,之前之後唱得再好再多,那個當時都僅只一次。多年以後對方不再,但卻選擇繼續,也不確定是不是發現情詩使人濫情故事使人過去,像放著CD忽然睡醒,那旋律不知道是正要開始還是就要結束;那人不知是已經走了還是正在回來。

曲目:
1.        《殘缺》 2.        《故事的人》


羅晧耘(老頭)
介紹:         
創作已經漸漸成了生命中的一部份。
創作不再只單是抒發情緒、唱首小歌,也是為別人發聲、為迷惘找尋出口。縱使我只擁有平凡的歌聲。

曲目:
      1.  《二十年目睹之怪社會》 2.  《回憶海》





吳英楚

介紹:
喜歡任何有關人的事物,視研究人性為最大的樂趣。因為看過不少書、經歷不少事,所以想說的話和說不出的情感也非常多,創作是讓這些有趣的元素昇華,找到一個美好的歸宿。這就是我,Truman,在創造中成為真正的人。

曲目:
1.     Your Love Are My Light
2.     《睡前的晚禱》


謝瑱
介紹:
幾個簡單的吉他和絃和鋼琴,
喜歡哼哼唱唱,
想要把最簡單的故事化成最動人的音樂來訴說。

曲目:
        1.      睡前的晚禱》
        2.  your love are my light



林亭妁

介紹:
人來瘋的時候像個無理頭的小瘋狂,又唱又跳又演
人寧靜的時候彷彿時空都能靜止
只在唱歌的時後才找到自己最對的樣子。

曲目:
1.     《好女孩壞女孩》 
2.     《大城市的孩子》 


游雅晴Jean
介紹:
I'm not a singer
I'm not a writer
I'm just a storyteller 
Who shares feelings by melody and lyrics
Who lives her life by observing the world
 I'm Jean.
Listen! Stories begin.

曲目:1.   《路口》2. 《女孩》


吳昱偉

介紹:
一個透過詞曲追尋自我的青年,希望透過一些文字,一些音符,能記錄下來真實的自己,像是畫一面地圖,給自己也給閱聽人,迷失的時候還能對照著找到回家的路,透過簡單的旋律簡單的歌詞,希望精準的傳達。比琴藝比不過別人,比歌聲比不過別人,或許只剩下誠實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對自己最高的期盼。

曲目:
1.        《不想》
2.        《森林》


麥兜
介紹:
麥兜去幼稚園時老是穿錯同學的外套
於是每天回到家都會在口袋發現好多驚奇--
",我的口袋裡有一部紅色車車!"
"今天早上同學抓到的金龜子在這裡!"
"昨天不見的手帕又回來了耶~"
 我希望我的音樂和生命, 都能和麥兜的神奇口袋一樣
永遠保有不精明和混亂, 然後我們才有好多好多的未知可以期待

曲目:1.   《在寂寞面前》





Maki 
介紹:
"很想很想人生照著自己的步調走 並且讓我喜歡的人也喜歡我 不要離開我"
音樂對我來說是養分和力量
現在做音樂主要是想多告訴別人一些好的事情
當事情回歸到本質才能真的感動人!!PEACE&LOVE
因為我們都不是最完美的
當你忘記自己擁有的 音樂能提醒你
把自己泡在裡面吧!!!
美味地球人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音樂創作與製作課講師介紹


鍾玉鳳(台灣)
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鍾玉鳳曾參與眾多國際音樂跨界合作計畫,從2008年德國(Musiker-ohne-Grenzen音樂越界計畫)、2009年(Magic Lute)計畫、一直到2010年(Magic Lute)歐洲巡迴,讓傳統音樂訓練出身的鍾玉鳳能夠跳脫窠臼,以優秀的琵琶編曲及即興能力,透過音樂投入與國際樂人對話的開闊空間。 目前鍾玉鳳致力於拓展跨界的音樂計畫,其中與匈牙利小提琴家藍多許及印度打擊樂師拉米許.修旦(Ramesh Shotham)的三人組合,將成為其核心計畫。她試圖為傳統琵琶注入新聲與生命,同時也企望她的編曲創作,能讓古老的樂器—琵琶,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聆聽體驗。

鍾永豐(台灣)
詩人

鍾永豐來自高雄縣美濃,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寫詩,接觸文學和音樂。大學畢業後,驚覺到客家農村文化日漸凋零,遂同妹妹秀梅和友人李允斐回到故鄉美濃,以「第七工作站」為基地參與客家鄉土文化扎根以及「反水庫運動」組織工作,並籌組「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年赴美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又陸續加入協助多個社區及環保運動。1999年開始與客家歌手林生祥合作,籌寫及獨立發行《我就等來唱山歌》專輯。隨後在高雄、台南、嘉義和行政院任職多項公職,期間並未中斷詩詞寫作,後續完成了《菊花夜行軍》、《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等專輯,並多次獲頒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作詞人獎。
鍾永豐被美國學者/音樂評論Andrew Jones喻為「華人最好的作詞人」。

林生祥(台灣)
音樂創作人

林生祥出生於高雄美濃竹頭腳庄頭,八音、嗩吶等傳統音樂是他深刻的音樂記憶。1994年,和他的樂團「觀子音樂坑」投入聲援家鄉反水庫運動的行列。1998年,林生祥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辦「過庄尋柳」、「遊蕩美麗島」演唱會後,開始嚴肅地思考音樂的社會文化意義,而後決定回鄉,這也是他往後音樂生命歷程的重要起點。走過反水庫的交工時期,以及與各界樂手合作碰撞的時期,林生祥的創作廣度不斷跨越,濃度也持續增加。但他的關懷主題卻始終圍繞著土地與農民──既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養分。陸續與作詞者鍾永豐供同創作《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等專輯,屢屢獲得台灣、中國音樂獎的肯定。

Nityalila Saulo(菲律賓)
獨立音樂創作人 

妮提阿里拉.索拉(Nityalila Saulo)是「妮提阿里拉樂團」(Nityalila Band)靈魂人物,成長於印度瑜珈文化,經常於創作中探索血統、起源,以及生命的意義,曲風則受到古印度及菲律賓音樂傳統的雙重洗禮。音樂之外,她也擅長繪畫,作品中融合了人權、環境議題等主張。目前是菲律賓樂人為發掘與鼓勵本地創作樂人所成立的組織Bitaw的成員,同時也是為位居世界各角落的菲律賓人提供創意與技術共享平台的Flippyknows創始人與製作人。2007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其中重唱了菲律賓最重要的民謠歌者Florante的名曲Ako'y Isang Pinoy。2008年入圍第21屆Awit獎「最佳唱片女歌手演唱獎」。

Gaba Kulka(波蘭)
獨立音樂創作人 

噶芭.庫爾卡(Gaba Kulka)能唱、能寫、能演奏。如果捨棄無所不在的「另類」標籤,我們可以統稱她的音樂為「前衛流行」:混雜從爵士、鋼琴搖滾、到「寇特威爾式」的歌舞劇。她創作並錄製了兩張專輯,受到極大迴響,而聽眾群也不斷擴增。同時是各音樂獎項的常勝軍,包括波蘭的葛萊美獎—Fryderyk 最佳演唱人獎(2009年),波蘭電台第三台的Mateusz獎、德國/波蘭TransVocale獎等等。得到金唱片獎後,她與作曲家Konrad Kucz合作,推出了2009年的第二張專輯:Kucz/Kulka的"Sleepwalk"專輯。她持續積極地參與各種創作與跨類型合作計畫,也為其他音樂家寫歌,成為波蘭新一代樂人中的代表人物。Gaba Kulka對音樂無垠無涯的想像力最為人稱道,其演唱與聲音的無窮可能,召喚了波蘭音樂場景中,一種前所未有的聲音風景。網站:http://gabakulka.com/。
Suming舒米恩(台灣)
音樂創作人

阿美族的年輕音樂創作人,為流行歌手溫嵐、齊秦等的詞曲創作人,也曾是傳統竹編的工藝師、劇場上的舞者、開過畫展的素人畫家,最後卻以黑馬姿態,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而嶄露頭角。但他沒有因此忘記初衷,回到部落,繼續從事關懷部落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豐富的生活經驗是他創作的巨大能量,足以能夠跨越語言、穿越時空。【SUMING同名創作專輯】榮獲第22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首屆金音獎【最佳專輯】及【最佳現場演出】獎等。

Alexander John Ives(英國獨立樂人、音響工程師)

Christoph Stoll(德國資深音響工程師)    



音樂論述課講師介紹


徐睿楷 Eric Scheihagen
台灣民歌/流行音樂研究者、作家、編輯

來台近二十年,徐睿凱對臺灣流行音樂情有獨鍾,研究台灣音樂的歷史背景並加以收藏,有龐大的台灣音樂資料庫。曾以英語撰寫過台灣流行歌謠史專文。對臺灣近代流行音樂考據深遠且廣,範圍廣泛涉及台灣各族群民歌與流行音樂,歷史年代延展自戰後至現今。



陳德政
作家、樂評人

陳德政,政大廣電系畢,紐約New School媒體研究碩士,大四時曾拍攝傳奇樂團濁水溪公社的紀錄片《爛頭殼》,並由水晶唱片發行。現為專職作家、樂評人,文字散見於《破報》、《GQ》、《cue.電影生活誌》等刊物。經營個人部落格「音速青春」,著有音樂散文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馬世芳
資深廣播人、樂評人、散文作者、跨領域流行音樂研究者

1989年開始在「中廣青春網」擔任電台來賓,介紹經典搖滾樂,開展長達二十多年的廣播生涯。就讀台灣大學中文系期間,曾主編《台大人文報》,並和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一書,是第一本深度評選華語流行音樂專輯的著作,被譽為華語流行音樂史的「聖經」。該書於2009年擴大整理,編成《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一書。 1999年跨足獨立音樂製作與發行,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代表作包括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拜金小姐專輯、李建復蔡琴「天水樂集」復刻版專輯等,屢獲金曲獎與華語傳媒音樂大獎等肯定。2006年出版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提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Books from Taiwan 2008"。 2010年出版第二本散文輯《昨日書》,獲誠品書店藝術類書籍榜首。 

目前在News98電台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並在每週三擔任作家張大春節目來賓,介紹音樂掌故。


許馨文
民族音樂研究者、印地安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許馨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學士、碩士;印地安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副修傳播與文化、芬蘭研究)。曾任大大樹音樂圖像專案研究、印地安那大學傳統音樂檔案館助理、《世界音樂與文化》課程副講師(associate instructor),以及印地安納州傳統藝術中心助理。目前研究重心為:音樂與傳播、文化類型的社會組成、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社會史暨民族誌理論與方法、表演研究、「世界音樂」的在地實作、芬蘭音樂、客家音樂。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的獎助下撰寫論文。




蘇重(資深廣播人、文字工作者)

鄭凱維(流行音樂與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第二學期講師

音樂創作與製作:
鍾玉鳳(國際知名琵琶樂人)、鍾永豐(詩人)、林生祥(客家唱作人)Nityalila Saulo(菲律賓民謠音樂獨立創作人)、Gaba Kulka(波蘭前衛流行女性創作人)、Alexander John Ives(英國獨立樂人、音響工程師)、Christoph Stoll(德國資深音響工程師)、Suming(原住民流行音樂創作人)


音樂策展:
Freddy(閃靈樂團主唱、野台開唱等音樂節策展人)、Jimi(春天吶喊音樂祭策展人)、Christoph Stoll(德國資深音響工程師)、鍾永豐(詩人、曾任嘉義縣文化處處長)、雷諾(資深劇場燈光設計/舞監)、Atsuko Yashima(日本最大爵士音樂節—東京爵士音樂節策展人 / NHK資深製作人)


媒體與行銷:
何燕玲(華研國際唱片總經理)、Jimi(春天吶喊音樂祭策展人)、詹詹(艾拓邦音樂顧問公司總經理)、楊錦聰(風潮音樂總經理)、段書厚(滾石唱片)、林伯杰(金革唱片研展企劃部協理)、KKBOX台灣部門經理人(待定)

音樂論述:
馬世芳(資深廣播人、樂評人、跨領域流行音樂研究者)、Eric徐睿楷(台灣民歌/流行音樂研究者)、陳德政(樂評人)、鄭凱維(流行音樂與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許馨文(世界音樂研究博士候選人)

A&R與製作:
李宗盛專班




以上為已確定授課講師,講師名單陸續增加中,請密切注意本站!